广告业是个说故事的行业,有时为了已经产出的结果,在提案日期已到,但尚未真的找到最好解答的时刻,大家不能不将提案内容加以合理化,然后卖给顾客。将结果合理化,在广告业是再平时不过的事,并且绝对合乎道德。然而,假如缺少了深思自省的能力,就会将自己合理化的结果误为真理,从此信以为真,失去专业判断的能力。
我时常提醒自己,在不适当的合理化之后,必须要跳源于己,用超脱的见地看着自己,绝对诚实与客观地审视自己:我提出的课题、方案、创意作品,是否自己真的相信的看法?还是时间已到,不能不交出作业的作品?有了这个诚实面对我们的好习惯,才能在这个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逻辑又需要有黑魔法的行业中,累积真的的专业常识。以下列出的七个广告认识误区,是我这三十几年中在工作上不断遇到的故事。
误区一:广告越和商品有关,就越可以帮助销售
一直有人批评这个广告和产业不有关。譬如:电信要有科技感,银行要有稳重感,啤酒要有欢乐感,饮料要有清凉感,食物要有食欲感。
但事实上,一个广告的风格和语气,应该和广告要怎么说有关,或和拟人化后的品牌个性有关。此外增加任何有关性,都是在增加创作的杂质,削弱创意本身。
说得更了解一点,广告未必和商品所属类别带给大家的感觉有关,未必和大家体验商品时的心情有关,这是自作倡导的判断。
广告追求不有关。直接有关的广告永远不如间接有关来得巧妙。看着毫不有关的事却是这样巧妙地有关起来,就是创意。
误区二:试图用广告去说服其他人
广告没办法说服大家,只能影响大家。大家看到广告的时间非常短,只能留下一个印象。
所以广告要做的,不是说服,而是用娱乐的方法打动你、讨好你,引起共鸣,产生兴趣。若要说服,最好是一对一服务,不是广而告之。
误区三:广告要反射买家的真实生活
并非投射了目的群的生活状况,就会引起共鸣,达到帮助销售的目的。
广告应该投射买家心中向往的生活形态来引起共鸣。由于人类永远不满足近况,想要更好的生活。
譬如,针对三四线城市,一直说要直接易懂,不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这句话暗示的是:农民工就应该是低俗暴力的。但其实,真的的好广告,绝对不是如此,而是有乡土品味,有风格的作品。
误区四:每次广告都事后反省,广告就会越做越好
本质是创意行业的广告,越是反省越难作出好广告。由于:
反省后被合理化出来的很多指导原则都是限制创意的毒素。
在反省下,限制条件愈加多,创意空间就愈加小。
误区5、广告要常常换,以免买家看腻了
事实上,最早看腻的人是广告企业的人,再来是顾客,最后才是买家。
除非你的广告量特别大,天天轰炸,不然广大买家是从来不会腻的。
只须新点子和过去不同,就会失去积累的广告资产。不连续的诉求,不会积累。
好的广告是:突出了新鲜的有关性。但伟大的广告只发生在:你连续做出好广告,并积累了一个广告资产的时候。这时,你才有机会做出伟大的广告。
误区六:品牌要与时俱进
品牌建设最困难之处就是:坚持一致性。
品牌的个性与风格,就像人的性格特点一样,从小到老都不会改变。只不过他所做的事情需要伴随年龄、年代而有所不同。
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唯有坚持一致的风格语气,才能将商品拟人化成一个有性格、有灵魂的品牌。
大家常常在改变的过程以革新突破的伪正义抹去一些历久弥新的道理。
误区7、在社交媒体上盲目植入产品
社交媒体就是用来社交的媒体。
在社交媒体中,产品的植入是被抗拒甚至讨厌的事情。由于:第一,大家用社交媒体就是为了社交。第二,正常人类只想和人类社交,而不是产品。
因此,真想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性深度传播,大家需要变成真实、强大、拟人化的品牌。
本文整理自《怎么样把商品塑造成有生命的品牌》